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1200余名校长摘官帽 有望7月完成

来源:大众网-- 2014-03-17 13:59:24 字号:TT

    从校长官员化到教育家办学

    教育局局长过去角色是学校的“总校长”,学校去行政化,教育局局长就不该当总校长,就应该把人、财、物等大权主动放给校长。

    “我认为实行校长职级制,不是行政部门把权力下放给校长和学校,而是把校长过去就应该享有的权力还回来,比如人事权、财权等,保证学校办学自主权。校长管理模式如果不改变,现代学校制度就无法实现,行政部门应减少对学校的不当干扰,明确校长的职业定位,让他们静下心来管理和领导学校工作 ,教育者先解放自己才能解放学生。”青岛2中校长孙先亮表示,校长不能用行政手段来管理学校,要用教育理念来引领学校发展,学校也不能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庸,青岛给校长摘官帽只是迈出第一步,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

    “由于校长们行政级别一般都是按照学校级别来界定,这就直接导致重点校与薄弱校区分非常明显,行政级别差距也大,好学校的校长不愿意到差的学校,因为那意味着自己级别降低了,不利于均衡教育的发展。”一位教育专家也指出,在传统教育运行模式中,政府部门常常将教育改革的设计者、指导者、管理者、监督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集于一身,推行校长职级制,涉及到组织人事 、收入分配等诸多方面调整,也面临许多现实问题,校长职级制改革应当形成校长职务能上能下、流动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的灵活用人机制。

    “教育局局长过去角色是学校的‘总校长’,学校去行政化,教育局局长就不该当总校长,就应该把人、财 、物等大权主动放给校长。”市教育局局长邓云锋表示,青岛推行校长职级制的改革目的,就是要改变过去学校行政化、校长官员化等现象,从而实现教育家办学。

    改革不能只“解放”校长一个人

    改革不能只“解放”校长一个人,应当带动起全校老师们都走专业化道路。下个学期我准备重拾教鞭,回归讲坛,而且要更多地在校园里面听课和研究教学。

    在行政体制管理模式下,政府部门既是教育的举办者,又是具体的办学者、评价者,这导致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直接导致学校“千校一面”的出现 。

    “校长职级制的实施,就是让校长抛开行政事务的束缚,由事务型向专业型转变,专注于‘领导者、教育者、管理者’的角色,进行校长专业化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有效领导、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生的最优发展。”桦川路小学校长金延清表示,当前教育发展趋势已经从过去的“有学校上”到“上好学校”,进而“上合适的学校”,校长应该带领老师探索最适宜本校学生们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提供“适性教育”。

    金延清认为,校长必须具备教师专业素养,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其中校长评价制度改革是根本,不能再用行政化指标评价,“校长不能用行政手段来管理学校,要用教育理念来领导学校,不能脱离教师专业来谈‘职业化’。”

    21中校长李培钧表示,校长去行政化进行职级化是大势所趋,“比如我目前行政级别是正处级,实行职级制以后,就摆脱了校长过去作为行政领导要参加的很多行政活动,学校里面不应该有行政职务,判断一名校长是不是好校长,不是看他是正处、副处、科级,而是看这名校长的专业化水平。”

    “改革不能只‘解放’校长一个人,应当带动起全校老师们都走专业化道路。我以前当副校长时候,还能主动给学生上政治课,可当了校长以后,就没有了时间和精力。下个学期我准备重拾教鞭,回归讲坛,而且要更多地在校园里面听课和研究教学。”李培钧说。

    重塑校长角色,考验专业化水准

    教育界流传这样一句话: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折射的是校长角色与职能的定位。校长归根结底应该是一个教育人,每个学校都需要一个很专业的好校长。

    青岛市教育资深专家、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翟广顺介绍,根据国内教育界学者的研究公认,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化水平,在整体上其实还处于“准专业”的起步阶段,校长职级制的本质就是校长专业化。

    2013年2月4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首次明确了校长的6项基本职责,即: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并具体划分为60条标准。在实施要求中,教育部还首次明确提出“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推行校长职级制”。

    青岛是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行城市,迄今已经走过了13年的路程。课程改革给全市中小学带来的全新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社会评价中,课程改革的实效并未达到公众的期待。

    翟广顺认为,出现这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校长领导课程改革的能力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事实上,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校长的专业化程度决定着一所学校的课程实施水平。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专业性很强的变革,而变革需要的不仅仅是管理,更需要的是专业化的领导,考验的恰恰是校长的专业化水准。”

    “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旨在校长角色的重塑,真正建设一支具有专门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精神体系的‘领导者型’校长。”翟广顺认为,社会公众之所以对这项改革非常期待,是盼望走上职级制改革之路的校长能够懂教育 、会领导、善思考、能管理,学校声誉好,教育质量高,这将是检验校长职级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教育界流传这样一句话: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折射的是校长角色与职能的定位 。校长归根结底应该是一个教育人,每个学校都需要一个‘很专业’的好校长。”翟广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校长专业化发展的高度决定着学校未来发展的高度 。学校长期的行政化,使不少校长无形中沾染了“官气”和“官威”,于是出现了专业思想混沌、专业精神缺乏、专业角色意识淡薄、专业能力不强、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

    职级制对专业化形成倒逼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实际上为校长实现专业发展形成了倒逼机制,改革承认了中小学校长职业的专业地位,并应当保障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从而淡化校长的官本位思想,真正回归到教育本身。

    翟广顺指出,课程改革更需要校长构建起以教育科学、心理科学、领导科学知识为核心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以及能影响全校师生及家长的智慧与艺术。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实际上为校长实现专业发展形成了倒逼机制,改革承认了中小学校长职业的专业地位 ,并应当保障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从而淡化校长的官本位思想,真正回归到教育本身。”随着职级制改革,要使校长这一专门性职业在摘掉“官帽”后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性人才,必须建立与校长职级制相适宜的培养、培训制度。

    翟广顺从1997年开始负责青岛高中校长的培训,后来也涉猎了初中和小学校长的培训,他认为随着职级制改革,要使校长这一专门性职业在摘掉“官帽”后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性人才,必须建立与校长职级制相适宜的培养、培训制度 。

    “以往的校长培训管理讲得多。由于教育管理学是新兴的学科,较多地参考了企业管理,其实学校和企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厂长经理更强调经济效益,追求物化的东西;而学校校长则注重教育质量,是人性化的一面。”翟广顺表示,校长职级制背景下的培训,应当是校长专业化的培训,校长所需要的培训应该是能促进校长群体提升职业活动水平的培训,能为校长群体的职业活动提供有效指导的培训。

    同时还有专家指出,校长的任免与评估权应该转向社会,让校长向社会负责,向家长负责,向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而不是向上级行政官员负责,让校长们能够更加专业和专心地带领学校发展。 A2、A3版文/记者 单俊楠

    链接

    校长职级制明年全省铺开

    根据《山 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山东将“建立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化,推行校长职级制”。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两会上表示 ,今年山东将着力突破中小学校长“去行政化”,除青岛、潍坊外,还要扩大校长职级制试点范围,省教育厅计划明年在全省17市全部推开此项改革,青岛、潍坊校长职级制改革经验将得到推广。

    张志勇说:“校长退出行政序列,不必再参加当地按行政级别召开的会议和多种活动,从繁杂的社会事务中解放出来,可以潜心研究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在2014年,省教育厅将推动出台《山东省中小学校长管理办法》,完善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引导和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或城镇薄弱学校任教。

    延伸

    走过20年仍在路上

    199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立中小学校长职级系列的改革设想,并于1994年开始在静安、卢湾两区先行试点。将校长分为五级十二等,即特级校长、一级校长(分二等)、二级校长(分四等)、三级校长(分四等)、四级校长(分二等),2001年扩大至所有普通中小学,2007年开始进一步推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

    中山市从2004年起推行职级制改革,出台《中山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实施办法(试行)》,取消中小学校长行政级别,并制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评价方案,从教育思想、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业绩与素养四个方面对中小学校长进行考评。通过考评,中小学校长职级分为实质职级和荣誉职级,实质职级设为5级10等,并实行定期晋升、破格晋升和诫免降职制度 ,晋升年限一般为3年。

    1999年,潍坊市在高密试点校长职级制,2004年底,校长职级制在潍坊市全面推行,近千名校长脱“官帽”。在新制度中,潍坊的校长职级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三个系列,每个系列分为四级六等,即特级校长、高级校长(分一、二等)、中级校长(分一、二等)、初级校长(分一、二等)。高、中、初级校长比例一般为3:5:2。特级校长数额控制在全市校长总人数的1% 之内。

    按照教育界普遍共识,校长专业素质包括:第一,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和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强烈的服务观点,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理念支撑;第二,构建以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知识为核心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第三,具有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专业能力;第四,具有教育与管理的智慧与艺术;第五,授受专业养成教育和专业训练。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