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外贸一季度“成绩单”出炉。
据青岛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青岛市进出口2059.8亿元,同比增长4.8%,占同期山东省进出口总值的26.7%。其中,出口1191亿元,增长10.4%;进口868.8亿元,下降1.9%。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青岛进出口值居深圳、广州、宁波、厦门之后保持第5位。
值得关注的是,青岛外贸“新三样”提速发力,同比增长106.3%,占全省“新三样”出口值的42.2%。
作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正在如火如荼举行的第135届广交会是观察青岛外贸一季度“飘红”原因的重要窗口。广交会期间,837家青岛企业、数以千计的青岛外贸人,正陆续奔赴这场“中国第一展”,抓订单、寻商机、拓市场,在与老友新朋的互动中,寻找走向世界的新机遇,筑牢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韧实力”。
第135届广交会开幕仅1个小时,超2万名境外采购商进馆。
01
外贸质升量稳
从青岛外贸“一季报”数据来看,“质升”的特征持续显现,有效巩固了“量稳”的势头。
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一季度,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1461.5亿元,增长13.8%,占进出口总值的71%,占比提升5.6个百分点。
主体活力竞相迸发。一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1409.4亿元,增长2.5%,占进出口总值的68.4%。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19.8亿元,增长19.5%。
市场布局多元并进。一季度,青岛对欧盟、美国、日本分别进出口263亿元、234亿元、153.1亿元,分别增长24%、8.9%、6.8%。同期,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970.5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47.1%。
进口产品结构升级。一季度,青岛机电产品进口192.3亿元,增长66.8%,占进口总值的22.1%。铁矿砂进口911.4万吨,增加52.6%;价值84.8亿元,增长72.4%,占进口总值的9.8%,占比提升4.2个百分点,拉动进口增长4个百分点。
海关关员现场监管铁矿开展“船船直转”。张诚 摄
02
新动能蓄势聚力
外贸人常道:人气就是“财气”。正在举行的第135届广交会,万商云集,人潮涌动。开幕前三天,境外采购商累计到会人数比上届同期增长23%。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市场环境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的当下,外商们用“脚步”丈量出世界对中国的坚定信心。
最近,从青岛到广州的飞机票格外抢手,热点时段的航班甚至是“一票难求”。携程数智酒店数据显示,广交会一期举办期间,预定广州酒店的客源地中,青岛位居国内城市第九位。
广交会上,青岛企业着实“吸睛”。一期展会核心区域是智能家电,海尔、海信展位占据“门户位置”,一系列新产品、新技术、新解决方案集中亮相释放企业“出海”活力,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带来的巨大变革助力企业将客商“流量”转化为市场“增量”。
“中国研发中心负责软硬件设计,澳洲研发中心负责电机升级,欧洲研发中心解决节能问题,美国研发中心提供新风技术解决方案,生产制造则是在中国。”X11系列洗干组合洗衣机是海尔智家全球协同研发体系的结晶,充分体现了海尔全球化布局形成的高端品牌势能。
海信突出行业领先的场景化显示技术和家电智能化解决方案,旗下激光显示、110UX旗舰款电视、智能家电、Toshiba品牌产品集中亮相,在展现高端、绿色、智能的先进制造实力的同时,向来自全球的客商传达出“人本科技,至臻品质”的焕新品牌形象。
与广交会上青岛家电产业秀出硬核实力相辉映的是一季度青岛机电产品出口数据。
一季度,青岛机电产品出口592亿元,增长12.8%,占出口总值的49.7%。其中,家用电器出口94.4亿元,增长29.5%;汽车零配件出口55.4亿元,增长7.8%;集装箱出口35.4亿元,增长81%。
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中国外贸的亮丽风景线。随着行业产能实现大跨越,行业竞争亦随之加剧。仅广交会新能源汽车及智慧出行、汽车配件两个展区,青岛参展企业就有37家。分布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各参展企业纷纷拿出看家本领,为海内外订单涌入创造机遇。
海尔智家展台迎来海外采购商。
数据亦有佐证——
一季度,青岛外贸“新三样”出口12.2亿元,占全省“新三样”出口值的42.2%;同比增长106.3%,高于全省16.1个百分点。其中,占比较高的锂离子电池8.9亿元,增长176.5%;电动汽车3.1亿元,增长61%。
更多的“出海”活力蕴藏于青岛超过2.5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贸易主体中。市商务局数据显示,本届广交会青岛交易团1269个展位分布在家用电器、建材、汽配、工具、园林、餐厨、礼品、家具、食品、家纺等42个展区。参展企业除海尔、海信、澳柯玛、即发、新华锦等龙头企业外,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华老字号等称号的优质特色企业共48家,参展企业质量不断提升,“出海”新活力涌动。
03
开放发展向“高”发力
外贸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底色,去年青岛外贸进出口对山东省增量贡献度达到70.6%,青岛外贸工作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当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开放之路正面临困难和挑战。此时,进一步放大开放这一比较优势,需要瞄准更高水平。这是市场规模大、开放范围广、开放方式多元、开放要素齐备、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全方位开放。“高”要高在开放的视野格局、方法机制上。
今年2月,全市高水平开放暨高质量招商引资大会上,提出了青岛高水平开放发展的实施路径。要搭建开放发展“大平台”、构筑互联互通“大通道”、塑造内引外联“大市场”、打造国际交流“大窗口”、深化制度型开放。
海关关员为企业办理原产地证书业务。陈星华 摄
着眼当前外贸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青岛从新投产项目、新外贸主体、新业态增量三个维度推动“稳规模优结构”。加强外贸政策供给,制定出台应对红海危机、供应链金融赋能等新一轮推进外贸稳增提质政策措施,实施国际市场开拓计划,支持企业参加境外展会。用好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开发区、综保区等重大开放平台载体,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抢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机遇,实施家电电子、橡胶轮胎等产业跨国发展领军提升工程。
眼下,青岛外贸人正在积极出海抢订单。今年一季度,市贸促会组织全市89家外贸企业赴德国、美国、日本、印尼、英国、西班牙等6个国家,参加德国科隆五金展、西班牙巴塞罗那食品展等9个知名海外展会,达成意向订单超过1.1亿美元,参展企业数量及意向成交额均达到去年同期2倍多。
外贸环节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当下,青岛正探索完善“商务+港口+海关+税务”联动机制“新打法”,实现货物通关信息互通、业务共享,不断优化贸易环境。以开放为帆,通过展会捕捉机遇,在贸易结构上优化升级,产业优势明显的青岛企业必将迎来新的“出海”空间。
作者 |刘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