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妹玲就读于贡川乡红柳小学,上学要横渡红水河。孤单地沿着河沿土路走了30多分钟后,蒙妹玲到了渡口。7时左右,其他村组的10多个学生陆续汇集于此,一艘由报废渔船改装的渡轮把他们接过河。渡轮的船舵传动绞索是几截自行车链条拼起来的,绕船帮一周,裸露在外,拐角处的几个滑轮单薄得几乎随时可能被扯断。到河对岸的码头,坐船要近半个小时。看着湍急的河水,蒙妹玲经常会感到害怕。
教育失衡引发贫困固化之忧
尽管存在各种安全隐患,但是寄宿制学校依然是很多贫困地区学生的最优选择。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受撤点并校和城镇化发展影响,当前贫困地区学校设施不足、教师短缺现象突出,由教育不均衡导致的贫困固化现象亟待引起重视。
陕西省延川县土岗乡中心小学距县城40公里,记者在这所学校采访时看到,课间休息时,偌大的操场上基本见不到学生活动的场面。
土岗乡中心小学校长郭生俊说,2003年他刚到学校工作时,还有340多个学生,那时不仅学校一到六年级班级齐整、教师全部是师范专业,学生素质也相对较高。后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越来越多,学生流失速度也逐年加快。现在这所学校,幼儿园到小学总共只有10人。“这些孩子当中,要么是家庭条件不好,不能外出就读的;要么是无法跟随打工家长外出的留守儿童,其中遗传智障儿童占了不小的比重。”郭生俊说。
福建省周宁县泗桥乡赤岩小学校长周伦炳告诉记者,由于缺乏专职教师和实验设备,现在学校的计算机课和实验课只能口头讲述。在课改后考试越来越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导向下,农村学生单纯依靠刻苦应对应试教育的方法,将很难应付新课改的要求。“今后农村孩子考入名校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周伦炳说。
陕西省延川县教育局副局长刘福祥说,根据他们多年的统计,原来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在中考及以前的考试中,成绩相差不大,现在考入名牌大学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少,说明不是农村孩子不努力、不刻苦,而是所接受教育的不均衡性越来越明显。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也坦言,自从国家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后,不少人误认为贫困地区的儿童义务教育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事实上,目前贫困地区还存在优质教师流失、教师年龄及知识结构老化、中小学校舍不够安全、教育配套设施和服务跟不上等问题。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曾在青海、云南、贵州等三地的贫困县做过一项调查,因为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这些地区儿童在认知、语言、记忆和社会规则方面的心理发展仅相当于城市幼儿园同龄儿童的20%至60%。
身体发育迟缓 健康状况堪忧
与城市的不少“小胖墩”相反,许多贫困地区儿童吃饱饭尚成问题,营养不足、发育迟缓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其健康状况令人心忧。
一天两顿饭 干粮是午餐
上午快10点钟的时候,捧着盛有大半碗南瓜粥的搪瓷碗,围坐在一屉馍馍前,13岁的冯翻翻狼吞虎咽地吃着,这是她每天的早饭。吃完这顿,下一顿饭要等到下午放学后才能吃上。
冯翻翻是陕西省延川县土岗乡中心小学的三年级寄宿学生,在这个山大沟深的陕北贫困山区,一天两顿饭是常态。在学校,记者看到了一张学生作息时间表,上面显示从早晨6点50起床到晚上8点40熄灯的近14个小时内,只有早上9点40和下午5点40两个用餐时间。
每天早饭时间,学校会同时给学生分发一盒牛奶加一个鸡蛋的营养餐,冯翻翻拿到牛奶和鸡蛋后舍不得吃,小心翼翼地锁到宿舍柜子里。“留着晚上饿的时候吃。”她解释说,晚上学校一般会做面吃,晚自习后还是会饿。
在青海省乐都县达拉土族乡甘沟小学,一年级土族男孩李永祥今年8岁,每天早上他7点起床,吃一袋方便面,然后和几个小伙伴一起赶半个小时山路到学校。当记者问他午餐吃什么时,他和几个小伙伴都从书包里掏出了塑料袋,有的包着油馓子,有的是干馍馍。“学校中午会发一袋牛奶,就着牛奶吃。”李永祥说。除了牛奶,学校还会发一个苹果和一个桃酥。
除了正常的三餐营养保证不到位,校园周边的各类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山寨食品和“垃圾食品”也成为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隐患。奥加奥饼干、康帅夫方便面、绿白口香糖……在不少贫困山区的学校周围,仿照知名品牌的“三无食品”或者“山寨食品”屡见不鲜,而这些都成为孩子们眼中难得的“美味”。
冯翻翻告诉记者,她和同学们最想吃的就是方便面,有时一块两块的零花钱攒下来就为了买八毛钱一包的方便面吃。
营养不足 发育迟缓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的深山里,记者被一条岔路上孩子的身影深深吸引:男孩身高只有一米多一点,却背着一个有身体三分之二大的背篓慢慢前行。
“你几岁了?背篓里是什么?”记者问道。男孩没有回答,而是停住了脚步,将勒在额头上的背带缓缓卸下,茫然地看着记者。他流着鼻涕,嘴角烂了,还流着一点口水。
男孩身后20多米处,是他的父母。由于身上的背篓太重,正停脚歇息。记者上前与他们聊了起来。孩子叫韦波,家在4公里外的弄杂屯。记者提出去他们家看看,夫妇俩很平静,说要走一个半小时。记者替韦波扛起背篓,背篓很沉,不下20斤。一下子轻松的韦波笑了,开始轻快地往前走。
记者把随身带的一点兰花豆和矿泉水给韦波,他接过后羞涩地拽着不肯吃。终于又到了一个山头,突然发现一直在前头走着的韦波不见了。紧接着听到几声咳嗽声,原来他躲在一块石头后面悄悄地吃兰花豆,吃得急呛着了。
母亲张爱新说,韦波9岁了。20斤的背篓每天压在他的肩膀上,让他看上去只有城里五六岁孩子的身高。
记者了解到,由于缺乏足够的营养摄入,体重偏低、发育迟缓和贫血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重要问题。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知名营养专家陈春明长年关注贫困地区儿童,她告诉记者,2010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的生长迟缓率为9.9%,其中城市仅为3.4%,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贫困县儿童生长迟缓率高达20%以上,处于中等严重程度。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疾控处处长陈发钦说,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广西贫困农村地区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贫血率各为21.6%、22%、16.9%,分别是城市儿童的21倍、9倍和1.7倍。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的中国儿童营养与健康报告显示,在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普遍存在“营养贫困”,近一半学生不能保证每天吃上三顿饭,在一个月内有三分之一学生吃不上肉,三分之二吃不上鸡蛋。
除了营养不足,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营养不良也是影响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的突出问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青海、贵州、云南等省区贫困县的调查显示,孕妇和2岁以下儿童的贫血率均超过50%。陈春明说,贫血高发会严重影响儿童大脑、骨骼发育和智力发展,带来的损失终生难以弥补。
“农村儿童健康状况是笔糊涂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普遍存在的营养不足,贫困地区农村基本的公共医疗服务难以到位,也使得贫困儿童的健康水平与城市孩子存在较大差距。
在地处罗霄山区的江西省永新县,县卫生局副局长王元伦坦言:“农村孩子体检率不高,而且,体检项目中只有身高、体重等少数几项能完成,而视鼻听、血红蛋白等项目因为乡镇卫生院设备缺乏根本开展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