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手册能不能反腐?近日,南京推出反腐新招——《公职人员职业风险自我认识、评估与调适手册》,意在用量化测试手段探测腐败心理轨迹,预防职务犯罪。不过,手册内容发布后,却引来不少非议。“你对当官或升官的渴望?”“你对婚外情或婚外性生活的渴望?”等问题,更是被人诟病“过于直白”。对于外界的种种质疑,记者特约记者采访了“反腐手册”的编纂团队,详细了解了手册出炉的台前幕后。
公职人员的特殊“礼物”
2013年12月,南京市鼓楼区的公职人员陆续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公职人员职业风险自我认识、评估与调适手册》。在手册中的“自我评估部分”,首次为公职人员详细设计了腐败指数34问,从动力因素、调节因素、特征因素、心态因素、潜意识等5个方面测试其腐败风险。官员对每道题的认同度从低到高分5档,分别计1到5分,得分越高意味着腐败的风险越大。除了测试,手册还解读了职务犯罪的心理变化规律和控制风险的方法。不过,该手册只用于自评,并不上交测评结果。
据了解,《手册》是由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和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检察院联合组成的课题组共同完成的。课题主要负责人,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狄小华告诉记者,他们设计这份试题,是希望让公职人员认识犯罪动因,了解自己,正视风险,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避免职务犯罪的发生。
然而,一些媒体和网友并不认同编纂者的看法。有网友认为“南京这类测腐方式纯属扯淡,是逼迫官员去说谎,人都有欲望,除了自律主要还得靠他律。”一些媒体也说这是绣花枕头、花瓶政策。不过,也有评论称“对于测腐试题没必要过分指责”,“如果仅仅把这当成反腐的一种调料,并不会影响制度反腐的推进,那就没必要过于敏感。”
与罪犯面对面
“这绝对不是拍脑子就能想出来的。” 对目前的一些质疑,狄小华有些激动。他解释说,为了完成《手册》,整个团队访谈了47名贪官、收集了200多份问卷,还研究了三大领域职务犯罪情况,才总结出来,整个过程耗时5年。
其实,这项研究狄小华“酝酿已久”。因为从事刑事法学、犯罪学等研究工作多年,他对贪官的腐败过程一直比较关注。一次,狄小华在工作中偶然和鼓楼区检察院的一位领导聊起自己的想法,而对方也正想找学界的专家探讨此问题。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达成合作意向。两方的分工很明确,狄小华带着他的博士生和研究生,四五人的团队负责访谈、制作调查问卷以及完成调查报告;鼓楼检察院则负责“外围工作”,与关押职务犯罪罪犯的监狱等方面沟通,并提供尽可能的方便,给后续的访谈“开路”,这个团队由院长亲自带头,成员有七八人。
记者:作为编纂者,您具体做了哪些调研?
狄小华:我带着博士生、研究生,先后跑了江苏省四五个监狱,完成了对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的访谈和多份问卷调查后,形成职务犯罪的心理调查报告,再根据报告形成了这本手册。
记者;您怎么和服刑人员沟通?困难吗?
狄小华:因为访谈是在监狱进行,一见面我会直接说明来意,对方愿意谈就谈,不愿意谈的也不能勉强。我遇到过4个因行贿被判刑的,就有两个人不愿说,一般情况下受贿的罪犯更愿意说。
记者:有什么原因吗?
狄小华:这类犯罪分两种情况:一种自认为是“冤枉”的,别人也收钱了,为什么只抓我不抓他?另一种是真心悔过,想找人倾诉,证明他们本质并不坏,只是面临的诱惑太多。
记者:访谈中您常会问哪些问题?
狄小华:主要是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心路历程。从第一次违法到最后一次,每个节点是怎样的,现在的感受,怎么看待自己的犯罪,我都会逐一问清楚。
记者: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案例?
狄小华:太多了,有一个比较典型,就是自认为“冤枉”的那种。他是负责河道管理的一个官员,早期因为财政保障不到位,好多钱要自筹,他就将水面外包给别人。承包人每年是要交钱的。这名官员感觉风险很大,要是亏损不好交差。所以,通过自己的关系帮承包人找市场。后来承包人挣钱多了,心里过意不去,就送了别墅表示感谢。一开始这个官员还推辞,但最后还是收下了。结果,房子还没装修好就出事了。他现在还有想法,觉得贪官是损公肥私,他只是肥了私,并没有损公,怎么就成了贪官入了狱?很多人在这些认知上都不清晰,这也是我们手册里会自测和教你防范的地方。
记者:您在访谈中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狄小华: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我们通常对新提拔的官员会进行诫勉谈话,防止腐败,其实还有一类人也应该有这方面的教育,就是公开选拔中落选的官员。此时,他们心里存在落差,更容易走上腐败道路。另外一种是,“明星官员”。我们常常爱树立典型,把一些官员的正常行为无限放大,结果他身边的人只会说好话,时间久了,自我膨胀后,就可能经不起诱惑,进行犯罪。
反腐还得靠制度
狄小华说,当初他们并没想到出“试题”,但两万字的报告没法做到“通俗易懂”。为了有更好的效果,检察院与狄小华商量后,决定出“试题”并编纂成册。鼓楼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梅琨说,传统意义的预防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落差。在贪官落网,接受审判时,自白书往往都是“千篇一律”,甚至可以称为“固定格式”:主观上放松自己的要求,客观上环境在变化……虽然话说得不错,但这些都只是表象,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缘由。完成这个手册后,他们看到了想要的结果。
记者:目前发了多少份?
梅琨:在鼓楼区发了2000本左右,主要给辖区预防协会的成员单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
记者:大家做后什么反应?
梅琨:总体上,大家对手册是肯定的,觉得和之前接触的预防职务犯罪教育不太一样,除自测内容外,手册还有心理学专家详细解读腐败的“事故多发地带”,如遭遇仕途受阻、配偶责备等,避免了灌输和说教。不过,听说有人做了直冒冷汗。
记者:有人认为“是否渴望婚外情”这样的问题太直白,当初怎么考虑的?
狄小华:因为我们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职务犯罪罪犯确实面临这种诱惑,他就是这么想的。也给自测者看,你是什么想法,发展到哪种程度,这是非常贴近实际情况的。既然是自评,就不需要隐晦表达。我知道一些人对试题有偏见,所以打算尽快将报告和试题集结出书,让人们了解我出这些“露骨”题目的原因。
记者:一个官员做后的得分,是否能准确说明其与腐败的距离?
狄小华:不一定,这不是标准的测试,就是一个自我评估。准确地说,这个册子要达到对另外一个人的评估,难;但作为自身的评估来说,是没有问题的。若是要让一个机构通过这个册子来了解一个人的想法,这是胡扯。
记者:你们做过这套题吗?
梅琨:我做过,做的时候确实感到很有意义,因为人性都是有弱点的,所以教育是必要的。但教育不是万能的,制度约束和内外监督是不可或缺的。我自己是检察官,应当对自己有更高要求。
记者:有人质疑,一本小册子怎么能解决腐败。你们怎么看?
狄小华:这是一些媒体的误读导致的。此前媒体报道只关注了手册里的自我评估题,忽略了其他部分。其实制度才是反腐最重要的东西。但制度怎么深入人心,让执法者严格执行,司法者严格司法,守法者严格守法?这需要心理学来帮助。制度老沉不下去,也没用。我认为,自我评估也不是一个标准的心理测量,它只是满足现实教育的需要。
梅琨:自己来做,自己评价。这也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警醒。当然,手册也有它的不足,因为手册只是发给大家自评,不回收,因此也就收不到大量有效的反馈意见,意味着不知道试题的效果如何,还希望有好的团队来给我们出出主意。(记者 马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