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天夜间开始吹起的大风“一鼓作气”吹了一天一夜。大风在“狭管效应”的作用下,避开了大珠山和崂山山脉,吹进了胶州湾,城阳红岛阵风风力最高达到了12级。市内的风力也相当大,全天阵风风力达到了8级。持续的大风也给岛城带来了极佳的空气质量,13个监测站点的PM2.5指数全部低于50,均为优。图为大风过后,岛城碧空如洗,游客在栈桥喂海鸥。(记者 赵健鹏 摄)
早报讯 从前天夜间开
两山“挤兑”吹出12级风
“这场风从夜间开始,已经持续快一天一夜了。”昨天下午,记者在市气象台预报中心内看到,气象专家正在会商岛城天气,而大风成为了焦点。“你看,最大风力出现在城阳区红岛休闲渔村,最大风速达到了每秒36.4米,风力达到了12级。”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高荣珍告诉记者,前天下午4点,市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的风主要是 “狭管效应”造成的。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或“峡谷效应”。
“崂山山脉和大珠山小珠山的山脉挡住了风的去路,大风吹来时,胶州湾成为出口,所以胶州湾的风力会变大。”高荣珍告诉记者,这已经不是城阳第一次出现12级阵风了,在去年夏天和秋天,红岛就曾出现过。
高楼间也有“狭管效应”
“青岛市区也有‘狭管效应’,这个效应主要是出现在高楼林立的繁华区。”高荣珍告诉记者,昨天青岛市市区平均风力6级,阵风达到8级,但在个别风口子的地方,阵风能超过10级。“中山路青岛百盛那个路口就是个风口子,那个位置的风力通常都要比别的地方大。”高荣珍告诉记者,佳世客周边、海尔路等都是风口子。正像高荣珍介绍的那样,记者来到中山路第一百盛时,行人大都选择了转身倒着走,迎面根本走不动,老人和孩子只能小步前行。
城市内的“狭管效应”是由于城市高层建筑间距极小,大风迎面吹来后无法顺畅通过,只能聚集在很小的空间内。气象部门测试显示,在城市刮起六七级大风时,“狭管效应”能使通过高楼之间的瞬间风力达到12级,“身单体薄”的广告牌和一些院墙很难抵御。“狭管效应”的威力大小,与一个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间距、建筑物的位置有着密切关联。高层建筑物越多、体积越大、间距越近,出现“狭管效应”的机会越大,反之则越小。
大风吹出满眼“绿”
除了给市民带来满脸的尘土和透骨的寒冷,大风也给青岛吹出了完美的空气质量。昨天下午,记者查看山东省空气质量监测网发现,我市空气质量显示全部为“优”,由于“优”用绿色来显示,13个监测站点全部呈现出绿色。记者看到,位于仰口的空气监测站点显示的最近一小时PM2.5数值为12,PM2.5指数最高的在黄岛区,为44,这也达到了优良。全市24小时空气质量指数为44,也达到了“优”的级别。
“从4月1日开始,天一直以阴为主,青岛有两天出现了轻度霾,空气质量一直是轻度污染,个别站点甚至达到了中度污染,但这场大风一下子给青岛吹出了一个全优的空气质量。”市环保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介绍,这场风在今天逐渐消退,气温略有下降,但很快开始回升,气温5℃-10℃,风力转为西南风4-5级,明后两天气温将持续回升。(记者 原野 通讯员 高荣珍)
揭秘 风跑百米不到3秒
气象台每天都要测风速,市民也大都从电视上看到过用来测风速的风速计,但测风速是什么原理呢?昨天下午,市气象台观测科侯科长向记者揭秘了风速计的工作原理。“我们用的是光电感应器测风速,你看风速计有3个小球,风力推动风速计旋转,风速计每转200米时,会同电脑芯片通电一次,一分钟内通电的次数计算出风速计一共跑了多少米,再除以60秒,得出每秒的风速。”侯科长举了一个例子,当天实测的风速19.1米每秒,这意味着风在1秒的时间里跑出了19.1米的距离。
“今天最大风速是城阳红岛的36.4米每秒,这意味着‘风’跑一百米用时不到3秒。”侯科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