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时这山望着那山高、面试遭遇企业宣讲公司发展历程、月薪不到2000元的工作直接舍弃……知道即将毕业离校,小赵仍在职场上晃悠,总也定不下自己的工作,形形色色的企业让小赵无所适从。记者调查发现,随着青岛生活成本的提高,大学生的求职目标也不断提高,一些大学生直到毕业仍是“孤家寡人”,这既是毕业生择业观出现偏差的问题,也是企业选才标准的不公平所致。
即将离校却未找到工作
小赵是青岛大学法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生,即将面临毕业的她这几天正忙着面试。“今天的面试怎么样?”每天回寝室,第一件就是相互汇报当天的战况。小赵说“在宿舍的时候就上网浏览招聘信息,白天的时候就去参加面试。这一个月中,找工作是我的头等大事。”
毕业前两个月,小赵在一家公司实习,工作十天后慢慢觉得,这份工作与自己的预期差距较大,所以在实习期结束后她选择了辞职,她觉得自己的选择还有很多。而现在,距离毕业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个时间点去找工作,选择的机会已经不多了。大型招聘会的数量锐减、好的岗位所剩无几,剩下的条件不错的也面临激烈的竞争。
交谈中,小赵接了两个电话,一家公司通知她第二天上午参加面试,一家公司通知她通过了公司一试,将会由广东总部进行电话面试。挂了电话的小赵说:“这段时间在网上投了不少简历,选择的领域也不再那么严苛,只要是听过的企业,招聘的职位可以接受,都会投递过去。”这段时间,小赵一共去了8家公司,都是规模不太大的私营企业,但最终对上眼的一家也没有,一直到毕业离校,她的工作还没有着落。
面试前宣讲让人受不了
第二天上午,小赵去参加了公司面试,到公司后发现面试组织得非常不正规,在公司里等待十分钟后,完全没有要开始面试的迹象。“当时的感觉实在很不给力,与我想要的公司差距不小,最后我选择离开了。”
“此前面试的第一家外企,公司的环境很好,给人的感觉非常井井有条,面试的时候领导也非常重视,让我感觉很有存在感,最终也要我了,可当时我觉得才面试第一家,想再看看就拒绝了,可现在觉得真是一家不如一家。”小赵告诉记者,近期参加过几个私企的面试,几乎每家公司的面试都是宣讲会,先把公司的“光辉”历程说一遍,再讲讲产品的市场前景多么远大,可综合那么多好的因素,能给出的工资才不到2000元,小赵对这种只顾着做宣讲的公司,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排斥感。
这段时间的求职经历,让小赵感觉想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实在不容易,“好多公司要求有工作经验。刚才我看了一个单位,条件还适合,但实习期工资非常低,我每月要租房子、吃饭,还有交通费、通讯费全加起来最少也要2000元,自己根本养活不了自己。”说到这,小赵显得有些沮丧。
求职半年要求不断降低
在选择工作时,小赵首先看中的是公司的氛围和自己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之前有房地产营销策划公司、传媒公司、外企希望她去上班,但考虑再三她都拒绝了。“公司给人的感觉很重要,面试官在选择你的同时你也在选择它,第一印象很重要。”小赵笑着说,“说不在乎待遇那都是假的,但待遇满意的同时,在公司里的存在感,发展空间,我也是会非常看重的。”
记者采访发现,在求职过程中,像小赵这样毕业生并不在少数,在很多求职者眼里好工作的标准就是自己满意、待遇不错、有发展空间等。而真正满足这些条件的好工作实在难找。到最后,求职者的要求会不断降低,选择一份工作先干着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甚至到最后还是没有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岗位空闲,却还是有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而在这个过程中,小赵的求职要求不断降低,甚至开始后悔之前通过面试的单位没去。
除了工作这一个选择,小赵也想过别的选择。“我父母是一直很想让我考公务员的,我也确实准备了,可四月份的省考成绩却不太乐观。”在记者谈到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时候小赵表示 “同宿舍的姐妹大部分都选择了考研或者考公务员,班里的同学有工作的也不在少数,成绩都还不错,基本都有了去处。”小赵说她很希望留在青岛,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但是同样就业压力不小,“家里一直希望我回老家威海准备明年公务员考试,我想再试一试,回老家是我最后一个选择。”
可以先就业再择业
像小赵这样走马观花找工作的大学生并不少,都想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不想仓促签约,可又面临着毕业离校的压力,最终往往要面对无所适从的结局。“毕业后,我肯定不能再张口向父母要钱了,可眼下我又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真不知道该怎么办?”青岛科技大学毕业生小张说,同学中有近一半考研成功,他则希望找份好工作,可最终还是被“剩下”了。
“不要指望一次性搞定一生的事,第一份工作应以赚经验为主。”市人才交流中心就业指导专家说,作为一名大学生,当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能一次到位时, “先就业,后择业”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大学毕业后,毕业生们的当务之急是先找一份工作,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哪怕并不是自己的对口专业。在保证生活的同时,给自己创造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积累工作经验,学习业务知识,结交人际关系,这样可以为以后找一个更加理想的工作打下基础、做好准备。
“当然,所谓的‘先就业,后择业’并不是说找个随随便便能‘吃饭’的饭碗,而是要根据现实选择正确的择业方法,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择业预期,增加就业资本,以寻求更好的出路,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特长。”该专家说,大学生首先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这是求职的重要一环。
招聘方招人仍有“限制”
近年来,虽然国家和地方一再出台各种刺激就业的政策,但“唯学历论”“性别优势”“经验制胜”等等招工现象仍然存在,这种用人观局限性很强,不仅束缚了企业的发展,也成为加剧就业难的一大因素。
“我们学校不是211,就业行情一般,不少国企招人都注明要211、985之类的名校。”应届毕业生杨洁说。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则表示,近年来,有不少企业开始注重求职者的能力了,但就业市场上关注毕业院校、选人学历化、名校化的“唯名校论”现象依旧存在。其实,这种用人观是很狭隘的。用人单位应该有责任感,倡导一种健康的人才观,给受教育者多元选择空间。
“一些企业,把明显男女生都能胜任的工作也标明只招男生,我们文科本来就女生偏多,就业方面更处于劣势。”一位文科女生的说法也代表着部分女大学生的心声。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在考虑用工成本方面,认为女生能力有限,又将面临结婚生子等问题,会影响工作效率和企业发展,因此不愿意招女生,或在签合同时,特别加入“几年内禁止女职员结婚”的条款。这些做法既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也违反了自然规律。希望用人单位打破那些与职业要求无关的限制,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这样才会有利于企业更广泛地选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