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随着一波流感来袭,啼哭声、吵闹声与家长焦急的脸庞和医护人员不知疲倦忙碌的身影交织在一起,让妇儿医院门诊大厅成了24小时不分昼夜的“喧嚣集市”。一方面是医护人员人手不够,压力剧增,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是患儿门诊量快速增长,小患者们扎堆看病,排起长龙,医患之间那根敏感的弦骤然绷紧。
刚刚扩建完毕的儿医,看病怎么还这么难?其中原因到底在哪里?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急诊排长龙,家长急得哭
市民:最怕孩子半夜发烧,到了医院还要排长队,孩子可怜家长闹心
进入冬季以来,妇儿医院门诊大厅里几乎天天人满为患,每个挂号窗口都排着长队,甚至连方便门诊处队伍都有几十米长。
“最怕孩子半夜发烧,到了医院还要排长队,孩子可怜家长闹心。”市民韩先生对此深有体会。前一阵子孩子发烧39℃多,他带着孩子来到妇儿医院想赶紧挂个吊瓶退烧,结果傍晚6点来到医院,快9点了才打上吊瓶,打完了已经接近12点了。
像韩先生这样的市民不在少数。市民王女士带着发烧近40℃的孩子来到妇儿医院就诊,拿到手中的号码是38号,前面还有37个人排队。看到孩子烧得厉害,王女士自然心急如焚,她去找护士想能让孩子提前打上针,护士则告诉她:“你必须排队,前面排队的孩子们也都烧到39、40℃了,没办法。”听到这话,王女士都急哭了。
不光排不上队,就算打上针了也没地方坐。“挂号、看病、注射够迅速了,结果到输液大厅一看还是没有位子。”在妇儿医院输液大厅,市民初森一边拿着根木杆支着输液瓶,一边看着站在身边的儿子。由于孩子得了胃肠感冒,他一早就带着来此看病。往整个输液大厅望去,鳞次栉比的输液支架下,家长们都在急切地看着生病的孩子,不少像初森一样找不到位子的家长,只能在过道和墙边给孩子输液。
医生水不敢喝、饭不敢吃是常态
一位医生在微博中写道:一天要看几百个患儿,不给看完(患者)得把医院拆了
带着患病的孩子到医院却看不上病或要排很长时间的队,作为家长自然是心急如焚。有的在现场就对医护人员发泄情绪,有的在网上给医院提意见要求多开几个诊室。一边是人满为患的门诊和病房,一边是哭啼的患儿和怨声载道的家长,妇儿医院管理者和医生同样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们现在急诊开了7个诊室,内科开了14个诊室,就是要把能动用的力量都推到一线门诊去。”市妇儿医院党委书记任明法介绍,除了原本门诊的大夫,现在病房里查完房后,除了留下少量值班大夫,剩下人员一律到门诊坐诊,就这样也没能有效缓解门诊压力。下午两点多,妇儿医院急诊科主任徐静终于抽空吃上了午饭。“从早上7点前到医院坐诊,一上午没喝一口水,起身喝水、上厕所,这些都要耽误时间,那么多人都在排队,我们几乎没有在12点正常吃过午饭,一般都要到下午一两点之后。”
“我们真心希望患儿家长能了解大夫的工作状况和压力,理解医院由于人手不足导致候诊时间长的现状,能和我们一起打造和谐的就诊环境。”任明法真诚地表示,妇儿医院门诊上的大夫平时都水不敢喝、饭不敢吃,生怕耽误了坐诊让患儿的病情延误,一个大夫一天看百十个患儿已成常态,像心理门诊这种非热门科室,预约问诊的患儿也已排到一周以后了。除了门诊上的大夫,手术台前的医生有时一站十几个小时为患儿进行手术。
“全市的医院晚上最繁忙的可能就是儿医了。”一位医生说。她在微博中写道:“这几天我们有的医生必须三分钟搞定一名患儿,一天看几百个患儿,只有四个医生,不给看完,估计(患者)得把医院拆了。”
“说白了,就是人手不够用”
儿医门诊量7年翻了三倍,一天5200人次相当于某三甲医院儿科一周的门诊总量
儿医已扩建,为何孩子看病还这么难?“说白了,就是人手不够用的。”任明法直言。
作为岛城唯一一家公立儿童医院,扩建后的市妇儿医院吸引了众多患者,来自山东半岛各地的患者都带着孩子前来看病。“从医院情况看,儿科医生护士都不够用。2003年医院门诊量23万人次,2010年增长到68万人次,7年就翻了三倍。而上周,全院门诊量一天就有5200人次,几乎比我市某三甲医院儿科一周的门诊总量还多。很多医护人员都是下了夜班接着再上白班,确实十分辛苦。”
人才无以为继,是造成儿医人手不够用的直接原因。
据介绍,为拓宽专业面,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作为调整专业,儿科专业1999年起停止招生。随后,中国儿科医生的摇篮纷纷关闭。创建于1955年、国内四所最早开设儿科医学专业之一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系亦在其中。业内人士介绍,儿科专业被取消后,新的儿科医生培养机制迟迟建立不起来,也始终没有一个培养儿科医生的规划。其结果是,10年来全国儿科医生数量只增加了5000人。于是,前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设全日制本科“临床医学儿科专业方向”并打通“本硕连读”,这被业内人士视为儿科医师人才严重不足现状有望缓解的风向标。
但也有行内人士指出,现在的医科大学生学儿科的少,风险高、压力大、收入低是主要主因,学校重新增设儿科专业能增加多少生源还未可知。任明法就持此种观点。他表示,在业内,儿科还有个别号叫“哑科”。因为很多患儿无法准确说出自己的病情,很多都得靠医生的经验以及共同症状判断。这种情况给儿科增添了潜在医患矛盾因素,让它变得风险特别高。
另外,儿科对医生技术能力要求非常高,但儿科医生收入在综合医院医生中却非常低。因为儿童用药量少、辅助检查少、收费项目少,候诊场所也比成人投入多,维护成本大,经全成本核算后医疗收入明显低于其他科室。儿科医务人员付出多收入少,这无疑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造成儿科人才逐年流失。
引进儿科医生难在哪?
青岛工资水平偏低对人才吸引力不大,儿医创新平台的打造已是当务之急
2013年,市卫生局先后在北京大学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山东大学等国家重点院校进行了5次招聘,结果却并不理想。
“我们从来都招不满人,本来计划是招50个,经过努力,最终草签了约40人,但是最终能来几个,医院心里相当没底。在这其中,博士是不用想的,儿科博士已成为稀缺品种,稍微好些的就被北京上海的大医院签走了,我们把标准放宽到研究生也不行,因为青岛工资水平偏低,但物价房价不低,这样一比较,没什么吸引力。”作为招聘参与者,任明法感触非常深,“有上海的大医院上我们这来挖人,年薪50万,看着这个数字,我们都害怕,我们给不了医生这么多,就这些工资,我们能招来多少人?我们能留住多少人?我们拿什么跟别人竞争?”
招不来儿科医生并非妇儿医院个案,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儿科医生从来都是最难招的专业之一,我市其他医院也是如此,全国其他城市也都面临同样问题。
面对儿科医生短缺,任明法认为“要从源头上解决”。目前,近10年才能培养出一名儿科医生,卫生、人事部门应在体制机制上增加儿科医师编制规模,并在可能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政策倾向。
近日,市医改领导小组下发文件,规定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可突破总量限制,适当地将服务性收入部分加入绩效工资中,这样既可激励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服务意识,还可让他们在服务中增加收入,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今年市里还专门出台政策提高了妇儿医院的工资总量,人均预计能增长1000余元。即使这样,我们也比不上济南、临沂儿童医院的收入,更不用说北上广了。我们现在对人才唯一有吸引力的就是有良好的创新发展平台,有能让新人干事创业学知识的平台。例如,我们的小儿先心病微创手术走在国内前列,在世界上都有我们的声音,所以还要进一步地打造好团队,增加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任明法表示。
人才的引进不是朝夕之事。有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谈到,青医、市立、海慈等各大医疗集团都有儿科,但是很多患儿家长第一反应都是带孩子到儿童医院看病,这也是患者家属的心理使然,对此,应给予适当引导,能分担妇儿医院的压力。另外,我市还应在二级中心医院投入经费开展儿科标准化建设,规定儿科基本配置,制定儿科药品目录等,帮助二级综合性医院加强儿科建设,引导就医人群,在基层建立社区儿科医生队伍,让小患者不再到大医院“扎堆”。(隋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