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山码头(资料图片)
鲜艳的砖红色、醒目的“山”字型外观、高耸的大圆钟……近日,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山码头穿上“新装”,回归民国气息,可亮相后却引发争议。由旧翻新,原本是好事,但也有专家指出,中山码头就算逐渐丧失了轮渡的功能,仍是重要的历史遗迹,修葺一番花了500万元不说,更掩埋了码头的历史气息,生硬地套上民国外衣,有形无神。
百年码头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
中山码头位于南京长江南岸,于1928年建成,原名为津浦铁路首都码头,已有近百年历史。1929年奉安大典时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改名为“中山码头”,并沿用至今。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时,渡江部队就是在中山码头一带登陆,进入南京城的。”今年已80高龄的南京老市民金秀华回忆。码头已成为纪念渡江战役的重要场所,以前常常会有参加过渡江战役的革命前辈回到中山码头,回忆解放军大军渡过长江的情景。
中山码头也曾是繁华的交通枢纽。作为当时渡江的唯一通道,码头常年开往浦口码头的“宁浦线”轮渡高峰期日航班约150班次。“以前中山码头可热闹了,卸货的工人、卖东西的小贩、往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老南京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以前出差去上海、南通等,都在中山码头等渡船,睡一晚就到目的地了,比起火车要便宜、舒适多了。”
修缮后的码头时尚却冷清
中山码头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民国时期的中山码头比较小,后来码头建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扩建后,逐渐“变了脸”。去年鼓楼区政府、住建局以及下关滨江开发建设指挥部等决定将其恢复成民国风格。
然而,修葺后的中山码头却与老南京人记忆中的中山码头判若两样。
记者来到中山码头,码头主体建筑呈“山”字型,两侧辅楼为二层,中间主楼为三层,以砖红色为主色调,白线条相间。建筑顶端有一个大圆盘钟,看起来时尚、气派、极具时代气息。然而码头一楼的玻璃门上,贴满了招租广告,里面空荡荡的,一片萧条之景。记者沿一条通道走入码头岸口,发现除了一条顶端挂牌“长江游览”的船停泊待客外,其他设施均处于闲置状态。
记者比对了民国时期的中山码头照片,那时的码头灰墙壁,低墙门,外观为正方形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山码头第一次扩建整改,仍是灰白色调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