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葺后的中山码头(王欣媛 摄)
有形无神引来争议
“前些天回到南京,特意带女儿来看中山码头。以前自己小时候常来码头坐轮渡,没想到如今的码头变了样,找不到小时候的记忆了,有些失落……”已嫁到外地多年的倪小丽告诉记者。
市民王健强更直言不讳:“中山码头维持原状,还能让人们来这里寻找历史的记忆,重修后虽说秉持民国风格,但却与原来大相径庭,搞个假古董有什么意思?”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的中山码头被用作旅游使用,夜游长江项目于六月开始,可载客126人的大型游轮从中山码头出发,游客可以俯瞰长江水,远眺南京城。显然,修葺后的中山码头虽保留了民国风情,但也已被厚重的商业气息包围。
一个丧失了使用功能的民国码头建筑,按原样保留下来,反而能让人感受到历史气息,然而却非要花500万元修葺一番,究竟是值还是不值?修出来的到底是民国建筑还是现代建筑?这样的修缮到底是保护还是破坏?
每一处古迹,都是一个使历史文明鲜活起来的标志。在谨防“保护性修复”成为破坏古建筑的遮羞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多追问保护动机。对原貌模仿得再像,其历史记忆和文化血脉终不能与原建筑同日而语,维持现状或许是最好的保护。只有真正认识到古建筑的历史价值,保护才会有内在动力,有关部门应该在“为”与“不为”之间有一个更恰当的取舍。 (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王欣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