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城阳档案馆邀请市民方言出镜 音像记录活历史

来源:青岛早报-- 2013-08-29 06:33:53 字号:TT

    早报讯 晚上叫 “即闲碗儿”,摔倒叫“卡到”,看不清叫“看不群亮”,地方叫“敞儿”,等一会叫“杠忙”,土豆叫“地蛋”,枕头叫“豆枕”,拿着叫“喊支”……如今,随着普通话越来越普及,这些地道的城阳方言就连当地人也说不全了。记者昨天获悉,城阳档案馆创新性开展音像档案录入工作,邀请当地居民用方言讲述民风民俗,将原汁原味的城阳地域文化永久保存下来。

    对着镜头讲方言

    “父亲称爹、大大。母亲称娘。祖母称妈妈。父亲的兄弟称大爹、二爹或大爷、二叔。”上马街道录制现场,在史志办工作的吴元珍用方言滔滔不绝地说着,老年人活到百岁而忌说,仅谓99岁,讳于“人活百岁终须走”之意,和73岁、84岁,俗说“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多有老人忌讳。中年人忌说41岁,而说40或42岁,谓41岁是“大王八”。

    “龙王节始于明末,一开始是前海西社区独有的,古代海西的居民大都从事海洋捕捞、海水制盐和海上运输业,一直延续到今。”棘洪滩街道的刘好军说。记者了解到,音像档案录制过程中,寻找的人员多是当地的文史专家和了解当地民风民俗的居民。

    音像记录“活历史”

    “方言属于地方特色,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许多原有的方言在年轻人当中逐渐消失。”城阳档案局工作人员说,如果采用文字记载,不能原汁原味保留地域文化,鉴于此,城阳档案局创新性开展音像录入工作,并结合当地民风民俗,用口述的方式将当地的“活历史“保存下来。

    在录制过程中,要求居民用方言讲述当地的特色文化、民间习俗以及民间故事。具体内容涉猎到婚嫁(包括提亲、娶亲、婚礼仪式等)、习俗、重要节日,以及一些特定环境中的日常用语等。“今后,这些音像制品将刻成光盘,永久保存。”工作人员说,这样既能保存当地的方言,还能使当地的地域文化传承下去。

    工作人员说,目前,城阳区已完成上马、棘洪滩、流亭3个街道的方言录入工作,期间,共邀请6位当地的文史专家和居民现场讲述,并录制成400多分钟的音像档案。“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完成城阳辖区6个街道的录制工作。”工作人员说。

    经典城阳方言摘录

    城阳档案馆工作人员说,总体来讲,城阳方言具有儿化音比较明显的特点。至今,在老人中流传还比较广。比较有特色的当地方言有,手巧叫“急亮”,高兴叫“安阳那个欢气人”,男孩叫“小扫”或“小仁”,女孩叫“小嫚”,人叫“银”,修理叫“扎古扎古”,美叫“浪社了”,帮忙叫“上你两个”,没关系叫“不要紧”,新鲜叫“咸”,宽敞叫“宽头”,太阳叫“日头”,昨天叫“夜来”,舒服叫“愉作”,得意叫“胀颠”,雾叫“雾露”,过午叫“晌午”等。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