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部分渔民转行干中介 收购海鲜赚差价

来源:青岛早报-- 2013-08-29 05:54:05 字号:TT

部分渔民转行干中介 收购海鲜赚差价

    如今出海捕捞的渔民收入越来越少,而一些渔民则想出了当“中介”的办法,在海上直接收购刚捕捞回来的海鲜,然后再转手卖给市场,中间差价十分可观。昨天,记者在即墨、黄岛等地沿海采访发现,不管是近海还是远洋,收购船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海上交易市场,这些收购船的主人,日收入最多达千元,而且这些近海收购船每天的成本还不到出海船的一成。

    渔民转行当“中介”

    “也就是从前几年开始,出现了收购船。”昨天上午,记者在即墨田横码头采访时,正好遇到了当地渔民于先生。而他家的一条小渔船已经多年没出过海了,长年在岸边安营扎寨,大量收购当地渔民刚刚捕捞上岸的各种海鲜。

    今年30多岁的于先生告诉记者,前几年,海里的东西多,大家都忙着出海捕捞,每天都是鱼满舱,收获很不错,那个时候,价格反而上不去,还要为销路发愁。在随后几年里,随着海里的东西越来越少,更多的渔民开始将自家渔船停靠在码头上,开始专门做起了收购海鲜的营生,从中赚取差价。

    “最早的收购渔船都是大船,专门到远洋收购外地海鲜,回来后卖到市场。”于先生说,在崂山沙子口和黄岛等地,都有大型的远洋收购渔船。大型收购船只出海不捕捞,到了南海直接从外地船上收购海鲜,然后再运回青岛本地,这样不仅降低成本,而且赚的钱也相当可观。

    每斤最高赚1元

    “俺家的这条船开海后也不出海,就停在岸边等着收购渔船打捞上来的海鲜。”昨天上午,即墨田横街道渔民宋先生告诉记者,他家有一条小渔船,但前年就不出海了,一直在岸边或近海收购海鲜。记者在海边看到,一条不到10马力的小渔船停靠在岸边,而从这条小船上收购过来再转手出去的海鲜,已经不计其数。

    “也不是天天都能赚钱,但平均下来,还是比出海赚得多,主要是成本低。”宋先生向记者透露,过去海里东西多,他们一天就能收购几千公斤海鲜,现在不行了,渔民每天打捞上来的东西越来越少,收购的生意也不好做了。一天要联系好几条出海的渔船,最多能收上来上千斤各种小海鲜,如果按每斤最高的差价1元计算,最多也就收入千元左右吧。但并不是每天都这样走运,有的时候,一天只收购几百斤,而且遇上市场价格低时,也就收入几百元。

    成本低稳赚不赔

    “现在出海成本太高了,弄不好还会赔钱。”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即墨鳌山卫街道办七沟码头看到,多名渔民正在收拾渔船准备出海。今年48岁的渔民于成庄告诉记者,现在出海还不如在岸边收鱼,但收购海鲜的渔民,需要有销售渠道,许多渔民往往怕麻烦,为了尽快拿到现钱,都会直接将上岸的海鲜卖给收购船。

    “在近海的收购船,几乎没有成本,都是坐享其成的事儿。”渔民张先生告诉记者,在近海的收购船不出海,也就不产生油料费,顶多将收购来的海鲜运到附近的码头出售,算算成本,出近海的小渔船一天要300元的油钱,而收购船则用不了30元,一天下来收购船的成本还不到出海船的一成,差价再低也是稳赚不赔。

渔家女赶海渐成新职业

【探访】

“现在海里东西太少了,当家的出海,俺就天天赶海捡海蛎子和各种海螺。”昨天上午,记者在即墨市田横青岛码头看到,潮水刚刚退下,就有10多名当地的渔家女戴着黄头巾来到海边,开始在岩石上挖野生海蛎子、捡各种海螺。

记者注意到,不到半小时工夫,渔家大嫂的箩筐里就捡了好几斤海螺。一名渔家女告诉记者,她就住在山东头村,紧靠着田横岛码头,每天一退潮,大约两个多小时,基本能捡20多斤。这些小海鲜都卖到了周边渔家宴,每天收获上百元不成问题。

记者了解到,以前大海里东西多的时候,这些渔家女基本没有到海边捡海螺的,而随着海洋资源的枯竭,周边的渔家宴又不断增加,这些渔家女赶海也就成了一种职业。

部分渔民转行干中介 收购海鲜赚差价

    “收鱼不是谁都能干得了”

    “原先的发动机是240马力的,感觉有点小,刚花了8万元换了一个320马力的。”昨天下午,在黄岛区积米崖码头专门收鱼的船老大石相虎说,马上就要收鱼了,他已经备足了5桶柴油,米和面也都买好了,还专门从冷库订下了10吨冰,初步打算一周后出海收鱼。

    “开海以后主要收虾子,一条渔船一天也打不了多少虾子,等他们把货攒到一定程度再去收。否则出去一趟收不满,就亏大了。”石相虎告诉记者,远洋收鱼船跟打鱼船最大的区别就是出海不需要带网具,但需要的冰特别多。出海一次只需一两天时间,能收购大约一万斤海货,这个全靠用冰块来保鲜,一次怎么也得用10吨冰。

    “俺只收在积米崖码头停靠的渔船的海货,要提前和几个船老大打招呼,把好鱼好虾留着。”石相虎说,海上收鱼这个行当,不是谁都能干得了的,必须跟船老大关系铁才行,因为干这行的也很多,竞争是很激烈的。好在俺打了那么多年鱼,在这行里口碑还行,再加上本身俺们村里出海的渔船就很多,大家都给面子,因此生意还不错。

    “相比以前,现在海上鱼少多了。渔民打的鱼少了,出海次数也跟着少了。”石相虎说,6月之前一共出海8次,一般都出去三四十海里,在朝连岛一带收鲅鱼,然后拉到积米崖码头上卖给海鲜贩子,每斤价格比收购价怎么也得上涨一块钱。一般每次能收1万多斤货,除去费用,每次差不多能挣三四千元。刚开始收鱼的时候,海上鱼多,品种也丰富,每年能出去30多次,都能收满船。现在不行了,每年也就出去20次左右,再多了就收不满了。

    43岁的石相虎是斋堂岛人,已经出海20多年了,虽然是老把式,却一直晕船。9年前他就不打鱼了,当时买了艘240马力的渔船,专门在海上收鱼。石相虎说,他改行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收鱼这个行当可以每天靠岸,晕船就轻了;再就是收鱼可以旱涝保收;另外,遇到特别恶劣的天气就不出海了。因为他们这些收鱼船每天都返航,来往方便,有时还负责给打鱼船运送粮食和蔬菜等生活日用品,这样就给那些渔船省下了一大笔交通费。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